-
1.
漏溢并存 -
漏溢并存
-
2.
溢流漏失 -
溢流漏失
-
3.
井涌漏失 -
井涌漏失
-
4.
井漏井涌 -
井漏井涌,井漏后的井涌是由钻井液漏失后液柱压力降低引起的。
-
5.
易漏易喷 -
易漏易喷
-
6.
溢流和井漏 -
溢流和井漏
-
7.
流体交换速度 -
ΔQ 为井筒与地层间的流体交换速度,即溢
流速度或者漏失速度。
-
8.
井下流体交换 -
井下流体交换:井筒与地层的流体交换(可能是超高压盐水进入井筒,也可能是钻井液进入地层)。
ΔQ 为井筒与地层间的流体交换速度,即溢
流速度或者漏失速度。
-
9.
以排为主,控溢止漏 -
以排为主,控溢止漏,适用于超高压盐水层
压力较高、安全密度窗口较窄和地层易漏的情况,以排放盐水为主,兼顾避免钻井液漏失,有效控制溢流速度,缓慢释放地层压力。
采用较低密度钻井液钻进超高压盐水层,井底压力为钻井液静水压力+循环摩阻+井口回压(规定不超过 5.0 MPa,一般为 0.5~3.0 MPa),要求当量循环密度(ECD)一般比地层压力当量密度低 0.01~0.06 kg/L。
现场施工时,控制 ph 小于 pp,严格控制排放盐水速度,逐步释放地层压力,实时监测钻井液是否漏失,要求实现不漏不溢。
-
10.
以压为主、止溢控漏 -
以压为主、止溢控漏,以压回为主,适当压
开薄弱地层,控制漏失速度,兼顾避免因地层反吐、流体置换等问题而发生溢流。
该方案设计采用较高
密度钻井液钻进超高压盐水层,井底压力为钻井液静水压力+循环摩阻+井口回压(规定不超过 5.0MPa,一般为 0~0.5MPa),要求 ECD 接近地层压力当量密度(差值一般不超过 0.01~0.02 kg/L)。现场施工时,若 ph 初始值低于 pp,根据溢流情况,可较快地增加井口回压,无需释放地层压力,快速达到不溢不漏的状态,钻穿目的层。
第一页
上一页 第 1 / 4 页
下一页
最后一页 共 31 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