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1. 粒间溶蚀孔,粒间溶蚀微孔  - 

    粒间溶蚀孔,粒间溶蚀微孔,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岩矿物及泥质颗粒边缘,呈不规则状。
  2. 2. 粒内溶蚀孔,粒内溶蚀微孔  - 

    粒内溶蚀孔,粒内溶蚀微孔,主要分布于泥页岩中可溶组分长石、方解石、白云石等粒内发生溶蚀作用形成。
  3. 3. 溶蚀孔隙,粒内孔隙  - 

    溶蚀孔隙,粒内孔隙,是成岩过程中不稳定矿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。
    是由岩石中的碳酸盐、硫酸盐、长石或其他可溶性成分溶蚀后形成的孔隙。
    溶蚀孔隙;在前期形成的孔隙,如变晶间、变余粒间、破碎粒间、矿物晶体内, 经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。
  4. 4. 溶蚀孔  - 

    溶蚀孔:碳酸盐岩地层中最常见的、最重要的孔隙类型,是由碳酸盐岩粒屑或原生孔隙充填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,较小规模的不规则孔隙,主要发育于颗粒 结构和细晶以上晶粒结构的岩石中,孔径在1mm左右,一般不超过2mm,肉眼可直接观察到。
  5. 5. 溶蚀裂隙  - 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溶蚀裂隙

    溶蚀裂隙grike,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,在岩石表面形成槽状形态。
  6. 6. 晶内溶孔  - 

    晶内溶孔:晶粒内部通过溶蚀作用形成的孔,直径通常为几十微米。
  7. 7. 晶间溶孔  - 

    晶间溶孔:白云石晶间孔被溶蚀扩大形成的孔隙。
    由晶间孔通过溶蚀作用扩大形成,直径通常为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。
  8. 8. 粒内溶孔  - 

    粒内溶孔: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在鲕粒、碎屑及生屑中形成的孔隙。
  9. 9. 粒间溶孔  - 

    粒间溶孔:粒间胶结物被部分溶蚀形成的孔隙。
  10. 10. 溶孔  - 

    溶孔,不受颗粒边界限制,边缘呈港湾状,形状不规则,有时很大,甚至比邻近的颗粒大得多。

第一页  上一页  第 1 / 2 页  下一页  最后一页  共 12 条

305785 条文 -  75365分类

最新条文 - 推荐酷类 - 管理登录 - 关于本站
Copyright © since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  鲁ICP备1003254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