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11.
TP6 -
-
12.
TP3 -
-
13.
TP1 -
-
14.
TQ+N波 -
TQ+N波,TQ+N地震波组,新近系底界面形成的反射波。
新近系底界面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面,形成一个能在全区连续追踪、能量较强的标准反射波组及相应的折射波组,称之为TQ+N波。
是第四系、新近系和古近系不整合底界面的反映,为区域特征波,易于识别,具2~3个强相位,稳定,可对比追踪,产状近于水平,与上部反射波平行。
其上为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,反射密集,近于水平,与下伏反射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。当与下伏倾斜层反射波相干涉时,常出现能量不稳定,波形畸变,倾角局部增大现象。在隆起区,TQ+N波与TR波或Tg波相复合,出现较强的干涉现象。
-
15.
TR波 -
TR波,TR地震波组,古近系底界面形成的反射波。
是识别燕山侵蚀面的标志,一般为三个相位,,反射系数A=0.24,该波在多数情况下连续性较好。
是由于晚侏罗世后地壳长时期的沉积间断,形成其上、下地层间的物性差异所致。
-
16.
Tg1波 -
Tg1波,Tg1地震波组,煤系基底或奥陶系顶界面形成的反射波。
是由中奥陶世巨厚石灰岩与石炭-二叠纪煤系之间的界面反射形成的。
界面上下波阻抗差,界面反射系数达0.20,地震波在该界面上产生较强烈的反射。
一般具有3个以上的相位,能量较强,连续性较好,可在区内对比追踪,是区域标准反射层。
-
17.
TE波 -
古近纪地层内波组较多,其底界面处一般会有明显的反射波TE。
TE波是古近系底界的反射波。
-
18.
Tg波 -
奥陶纪地层顶部侵蚀面反映清楚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,奥陶纪地层顶部侵蚀面常常显示一对强相位低频波,能在大范围内连续追踪的波组(称Tg),可作为“似标准层”。
-
19.
TS界面 -
TS界面
第一页
上一页 第 2 / 2 页
下一页
最后一页 共 19 条